传承发展,守正创新!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中药创新发展高峰论坛隆重举行

昨天(3月25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中药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广东省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与博济医药合作“中药新药筛选评估与转化平台、临床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广州科学城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本次论坛由广东药监局、广东省生物医药创新技术协会指导,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与博济医药主办,博济医药子公司杏林科技承办,旨在汇聚中药新药研发不同领域专家学者,探讨中药新药研发*新进展,为大湾区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共商契机,畅谈未来。
 
 

 
 
广东省药监局副局长严振,黄埔区科技局副局长吴云,广东省生物医药创新技术协会执行会长朱少璇,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首任院长胡镜清,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张磊,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唐健元,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国药学会中药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忠奇,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雷海民,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试验中心主任胡思源,广东省中医院临床试验机构主任梁伟雄,国家药监局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高蕊,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张俊华,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临床试验机构主任元唯安,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温川飙,博济医药董事长王廷春,副总经理、杏林科技总经理谭波,中药**技术官王领娣等近150名来自政界、学术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共襄此次盛会。
 
会议伊始,吴云、朱少璇代表黄埔区科技局和广东省生物医药创新技术协会发表致辞。
 
 
 
吴云在致辞中向与会专家学者莅临黄埔表示欢迎。她表示,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关注中医药产业的传承创新发展,并出台了多项支持文件。黄埔区同样非常支持中医药产业在区域内创新发展,并为此提供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与资金支持,多措并举为中医药产业在黄埔发展打造一个优良的创新环境。
 
 
 

 
 
朱少璇表示,上个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了《中药新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这份文件专门强调了中药研发的传承创新,为中医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的三结合中药新药研发证据体系提供了指引和支撑,在业界反响剧烈,影响深远。广东省历来是中医药大省,在机构发展、道地药材、药企数量方面都位居全国前列,此次会议不仅有丰富专业的演讲,同时将见证新黄埔联创园与博济医药就中药新药的评价与转化建立合作关系。在未来希望这样的中药新药评价与转化的平台能够助力大湾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祝福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立足大湾区,走向全世界。
 

 
 
随后,温川飙介绍了目前广东省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愿景。“未来的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将探索医工交叉联合中医药发展新方向,探究健康医学新模式,组织聚集全国研究平台、研究中心达成前沿技术的成果转化等。”
 

 
王领娣则向与会者介绍了杏林科技发展现状与愿景。杏林科技是研发与生产一站式全流程服务CRO,系博济医药的全资子公司,覆盖临床前、临床、CDMO等多技术模块。在“为客户着想,为客户服务,与客户共同进步”的理念指引下,杏林科技以丰富的专家资源和专业的技术团队为支撑”,以“整合资源、发展特色、服务为本、赋能增值”为使命,“杏林春满,护佑生命”为愿景,助力中医药产业守正创新、健康发展。
 

 
随后在全体与会专家学者共同见证下,广东省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与博济医药共同签署“中药新药筛选评估与转化平台”战略合作协议,并共同为“中药新药筛选评估与转化平台、临床平台”揭牌。
 
 

 
 

博济医药副总经理、杏林科技总经理谭波与明医医院院长李瑞杰
 
分别代表博济医药与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

 


 

黄埔区科技局副局长吴云(左二)、
 
广东省生物医药创新技术协会执行会长朱少璇(左一)、
 
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首任院长胡镜清(右一)、
博济医药董事长王廷春(右二)
分别为中药新药筛选评估与转化平台、临床平台揭牌

 
 
在后续的圆桌讨论环节中,元唯安、胡镜清、张磊、唐健元、胡思源、王廷春等专家围绕人用经验、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及专门规定,针对中医理论、临床定位、临床价值、疗效评价等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探讨经典名方、同名同方研发存在的困境,解析新政法规在儿科研发领域的种种利好,鼓励企业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积极开发适合儿童使用的产品。诸多热门话题引发全场诸多学者的共同关注,气氛颇为热烈。
 
 

 
 
如果上午的圆桌讨论被看做是关于中医药新药研发一盘开胃菜的话,那么下午的独立演讲则是关于中药新药的一道道“硬菜”。
 
 
 
而这第一道“硬菜”,便是广东省药监局副局长严振带来的《中药全产业链监管的探索与实践》。
 
 
 
严振在演讲中,分别就支持中药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中药产业发展现状、中药全产业链监管生态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中药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在他看来,中药全产业链监管生态构建离不开质量控制质量标准体系、全产业链质量评价机制、中药材生产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中药材产地加工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医疗机构中药饮片智能化调剂、医疗机构制剂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构建与促进。
 
 
 
“大湾区在中医药产业发展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广东省还是港澳地区,都拥有相关的政策配套与产业支持,希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们一起讲好中药质量和疗效的故事,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医药走出去。”
 
 
 
近年来,中医药产业在国家多项政策的**下持续发展,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张磊以《中药新药研发的新局》为题,结合近年来中药新药注册情况,向与会者分享了中药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等不同种类的中药新药研发现状和趋势。
 
 

 
张磊表示,随着各项中药政策推行和落实,中药新药临床申报通过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从具体研发实践经验以及申报成功的新药数据来看,各类中药新药研发也存在一些困境和挑战,包括现阶段利用人用经验数据支持注册的局面尚未出现,三结合审评体系对1.1类中药新药研发指导作用还有待加强等,这些都需要中医药产业同道群策群力,智慧创新。
 
 
 
高蕊则以《“三结合”证据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转化应用》为题,就三结合证据体系的具体应用,谈及了自己的观点。
 
 
 
“在新形势、新法规、新技术的要求下,我们迫切需要创新中医药疗效评价技术与方法以促进中药新药研发与产业的进步发展,但目前仍面临着中医理论如何作为有力支撑证据、如何科学规范的应用好人用经验、如何构建人用经验的证据链、如何对真实世界的研究证据进行质量评价、如何规范证候的诊断和疗效评价及应用体现辨证论治及个体化治疗特点的研究设计方法等诸多方面的现实困境,这需要我们的从业者在不断努力下完善技术方法,提高质量管理,转化临床需求。”
 
 

 
在她看来,“三结合”证据体系应环环相扣、取长补短、创新研究思路与方法、阐明临床价值、提高研究质量、明确风险收益,以实现*大化的转化及应用。
 
 
 
雷海民以《打造中药监管科学研究高地,推进我国中药监管科学化》为题,就药品监管科学的发展历程、我国中药监管科学现状、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中药监管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解读,并对未来监管方面的新工具、新方法、新标准作出了展望。
 
 

 
 
张俊华的演讲更侧重对中药临床评价与核心指标集的关注。在他看来,核心指标集(COS)当是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其制定是“共识指标”、“测量方法”、“新建指标”的共同结合考虑,充分平衡协调而产生的集合。
 
 

 
梁伟雄以《中药新药真实世界研究方案设计》为题就相关内容进行了分享。他表示,人用经验被正式纳入中药新药审评审批证据体系,将指引中药创新走进新的模式,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并以理论与真实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分别介绍了观察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实用性研究、单臂研究的异同点及优劣势,强调要建立真实世界基础上的人用经验评价,为中药安全性、有效性提供真实世界研究的证据。
 
 

 
唐健元则以《中药审评审批政策新变化》为题,从政策红利、注册路径、技术规范等方面同与会者进行了分享,并重点就三结合证据体系、《专门规定》亮点、中药新药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人用经验应用等方面谈及了自己见解,令与会者受益匪浅。
 
 

 
院内制剂被看做是中药新药研发的一条捷径。如何开发院内制剂是业界非常关注的话题之一。杨忠奇以《人用经验指导原则解读暨医疗机构制剂成药性评估》就院内制剂的开发作了分享。他首先对人用经验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并就人用经验的临床应用、临床实践、病例记录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随后结合人用经验在中药复方制剂新药临床研发策略对医疗机构制剂研发现状、制剂成药评估作了全面介绍。
 
 

 
 
他表示,无论是院内制剂还是其他形式的中药新药开发,都要以“中医临床价值观”为导向,要符合当代适应症的需求,要依循当下的临床价值,要**临床定位,避免中药新药开发的低水平重复。
 
 
在会议的尾声,王廷春对所有到场的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表示,这次论坛干货满满,收获颇多,中医药产业的传承发展、守正创新亟待在所有同道共同努力,让我们共同携手,绘就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美好春天。